【精华】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本节课是针对初一学生的青春期情绪辅导。主要采用情绪的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团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一,活动理念及目标设定
情绪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所伴随情绪的性质,状态,对人们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很大影响。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身心快速而明显地发展变化着,自身和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使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感到措手不及,而各方面的矛盾,困惑,都有可能引发并表现为情绪问题。学生在心理期末考核及平时的《成长档案》交流中,就大量反应出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情绪问题。因此青春期情绪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初一下学期是初中情绪辅导的最佳时机:一方面,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初中生活,对学习,人际交往等已有了很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尚未发展完善,他们主动探索并乐意接受,尝试新的观念,思想,可塑性很强。抓住这一时机,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将有利于他们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已具备情绪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本节课侧重于情绪调节的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最有效的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是调整认知。因此本课选择情绪A-B-C理论为指导,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主要线索。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本课的中心目标是情绪调节的方法,采用ABC理论调节情绪,首先要澄清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因此设定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认识,带给我们的不同情绪,决定我们情绪的是自身因素而不单纯是外界事物。这是本课的基础。
在学生体会到认知与情绪的关系后,设定目标2:帮助学生学会消极情绪的调整方法,通过调整认知,改善情绪。目标2也是本课的目标。
学习方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淡化方法,因此设定目标3:学生互助调节生活中实际的消极情绪。这是目标2的应用,又可以检验目标2的达成。
二,教学过程设计
团体辅导仍然以活动的形式为主,注重学生自己体验,自己得出结论。而老师只是搭建框架,穿针引线,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创建。根据活动目标,本课设计如下:
1,暖身活动:石头剪刀布。团体活动中的暖身活动非常重要,既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又要引出主题内容。而本课的暖身活动,在考虑其趣味性,易操作性的同时,不仅要引起学生情绪,还力求引起学生情绪的变化。因此选取了最简单的游戏,并利用改变规则的方法来控制学生情绪。
2,情绪产生的原因。在探讨情绪产生的原因环节,利用了心理学中典型的双歧图。双歧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不失通俗性和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在趣味中思考,探寻答案。然而双歧图有很多,在选取时同样要考虑情绪因素,即不同的角度能引起反差较大的情绪。选取了《骷髅与晚宴》,使恐惧的情绪和温馨,快乐的情绪形成对比。
3,情绪调节阶段,首先设置一个人际交往中的典型情境:"和老师闹矛盾",引导学生总结,思考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想法,由此引起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在这样事件——想法——情绪的分析中,构建起ABC理论的框架。对比分析中,很容易使学生认同通过改变认知,想法,可以改变情绪。本环节中,在理论的讲解上必须把握好深度。若没有理论做线,则学生的思考如零落的珍珠,穿不起来;若理论讲解过深,不仅使团体辅导变得枯燥,且很容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陷入自己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困境。因此将ABC理论简化为遇到事件A,产生想法B,引起情绪C,决定我们情绪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事件本身。这样简单明了,且符合学生之前推理的过程。
4,组内互助。组内互助阶段,不再追究不合理信念,而只是讨论对于同学的烦恼,有哪些积极的想法,可以帮助他解决消极情绪。利用合理情绪的想象,使合理信念,想法取代不合理信念,想法。
5,行为反作用于情绪。情绪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调节过于激烈的情绪,避免情绪状态下的极端行为。ABC理论中,C不仅指情绪,而是指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因此作为补充,在一时无法改变认知的情况下,可通过外在行为暂时调节情绪的强度。情绪得到缓解后,更有利于理清思绪,理性认识问题,再从根本上处理引起情绪的事件。这样以调整认知为主,行为调节为辅,使ABC理论的方法更加实用,有效地应用于情绪调节中。且本环节调节情绪范围更广,个人性更强,全班每个同学都可以思考自己的问题,体验情绪的变化。
三,本课感受
第二次上汇报课,有很多不同于以前的感受。
其一,在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更有把握。初次汇报课,为选题要参考大学理论知识,对学生普查,向李老师请教。而经过一个多学期与学生的相处,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很多问题已了然于心,平日就积累了几个必须与学生探讨的话题。而对于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从前李老师告诉我时,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现在在实践中有了切身体会并从内心达到认同。因此课题选择和目标设定上不再那么困难和模糊。
其二,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学生不需要高深的心理学理论,更不需要说教。道理他们都会说,问题是会说不代表从内心认同。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仍然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感悟。关于情绪的内容有很多,有些是学生已知的,不用讲,有些知识学生知道但不会应用。教学设计经过反复修改,大胆删减了通常放在第一环节探讨的"情绪的重要性",情绪重要谁都知道,重要性谁都会说,不必在课堂上赘述。删减后情绪调节的重点更加突出,且将节省的时间用于补充通过行为调节情绪的方法,实用性更强。
其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内心相信学生的感知能力。心理课上没有会不会,也没有对不对。李老师和我在评价学生反应时,通常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只要教学设计到位,能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学生自然会在体验中得出积极的,建设性的结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即使出现消极,负面结论,也不必急于批评,指正,学生会在团体的压力与动力中辨别好与不好,在生活中修正,消退负面观点。 ……此处隐藏12436个字……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欣赏完故事后让幼儿共同探索多种带来快乐的方法。如:请小朋友而共同讨论:除了微笑,还有什么方法也能为大家带来快乐?
4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解释性提问(如:小蜗牛为什么会给大家送信?)、假设性提问(如: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们会怎么做呢?)等等。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欣赏法、发现法、讲述法。
1、欣赏法:引导幼儿学会理解作品内涵,鉴别作品的美及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唤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幼儿来体验帮助别人的那种心情,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
2、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回忆、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三、说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初步感受微笑—体验微笑能带来的快乐—用微笑传递快乐—探索多种带来快乐的方法—做快乐的爱心娃娃五个环节来实现教学。
说课稿 篇7一、 说教材
1、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2、内容
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科学的语言,能在文本研读中完成科学思想的构建。
二、说学生
1、生活经验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田间地头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课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
2、能力要求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对说明文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3、欠缺
但是农村的学生眼界局限性,平时阅读量少,他们在理清说明顺序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3、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知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和三维目标制定我把教学方法制定如下:
教法:以任务驱动学生
学法:1、五步读:初读、再读、研读、情读和拓读
2、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视频导入
利用图画、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学生自有朗读课文,积累的字词,最后教师展示积累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补充。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筛选主要信息
课件上显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根据这些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采用默读的形式,还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下一环节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奠定基础。
4、研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读课文的6—10段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
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和图片创设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会总结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古今差异的时间顺序。
展示三月内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内蒙和大连,四月的内蒙山顶上还有积雪而山脚下却绿意葱葱。这种直观的图片对比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高下的差异。
5、情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完后用 “我听到了 我知道 说一句话。”
②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体会欣赏。
感受语言既是课堂重点也是学生欠缺环节,我采用了配乐泛读来创设情境,学生由品味词句“我听到了什么”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知道了什么”。学生由听到读,再到品读从而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学的奥秘。
6、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一个
①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②写一篇观察日记
这两个作业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翻阅科普类图书,这一环节也是拓读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因为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第一个相对容易一些,学生有选择空间。
六、预期效果
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能保证各环节顺利推进,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
内容:内容设置上,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为起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方法:
1、五步法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方法,从而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2、运用小组学习法,克服了部分学生胆怯、不善言谈的弱点,加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是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的一节高效务实的语文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