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让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二、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地学习。在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抓住了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去探究、去发现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以及作者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体会,然后通过让学生板书直观感受课文的条理性,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恐龙演化的过程,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
1、导入: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欣赏老师收集的各种恐龙和小鸟的图片,得出“二者毫不相干”,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板书、齐读课题,学生质疑:恐龙为什么飞上蓝天?他们是怎样飞上蓝天的?有哪些恐龙飞上了蓝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听课文范读,同时让学生思考: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便于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做准备。
4、检查预习:读词语、猜词语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这两个步骤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得出了结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以及这一假说随着辽西恐龙化石的发现得到了证实。
3、教师展示“中华龙鸟”的资料。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2、汇报学习情况
3、根据恐龙演化过程填空。
4、恐龙经过几次大的变化?学生板书
5、根据板书复述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
6、“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上,我采取“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恐龙经过三次大的演化逐步变成了鸟类。再通过填空、学生板书进一步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复述演化进程。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仅仅是科学家根据现有资料的推测,我们希望这一历史进程能早日实现。
(四)、积累语言
通过回顾课文,让学生找一些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生动的表达特点。
(五)、课外延伸
做一份关于恐龙知识的手抄报
为了预习本课,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了大量关于恐龙的资料,但课堂上仅仅展示了很少一部分。布置手抄报的作业,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延伸到课外,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毫不相干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恐龙家族————猎食性恐龙
说课稿 篇2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回顾说明文基本常识
2、训练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
3、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按照要求辨析、整合信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分类范例训练。
①利用多媒体回放典型题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内容,勾画圈点、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明晰信息“筛选”的方法。
②分发提升题练习,强化学生“筛选”信息的训练,提升“辨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2、方法指导
强调本节课训练重点,系统归纳说明文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判断步骤,进行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学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归纳总结。学生明晰说明文的基本常识,教师范例引导,学生实践解题,并根据出示的材料,由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激发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点。在解题中了解说明文阅读及考点要求,通过同类例题,逐渐提升的训练方式,形成初步的说明文阅读敏感及技巧的掌握,提升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用“我言你猜”游戏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阅读浅显说明文,考察同学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明确信息筛选和整合特点
筛选:根据试题的要求,把符合考题要求的有关词句从文章中挑选出来。
整合:根据考题的要求,将筛选的信息加以综合,使之符合答题要求。
(三)回放典型题例:《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指导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
四、说本次课程 ……此处隐藏9172个字……公园平面图,户型图,医院平面图和上海世博园平面图。
2、除了我们刚才看的平面图,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平面图,你们还见过哪些平面图?学生展示收集的平面图,要求:说说是哪里的平面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小结:生活中的平面图真多呀!它能帮助我们很快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情况,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找到要去的地方。【本环节的设置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了解平面图的作用。】
(五)、学习是为了应用,所以我接着设计下一教学环节,用平面图1、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现在,我们再一起去动物园玩一玩。(出示动物园平面图)
2、四月的动物园是鲜花盛开的季节,让我们去欣赏一下吧。现在老师当导游,带大家去。我们从南门进去,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北走,来到了熊猫馆,看过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后,我们还想去看一些动物:老虎、猴子、孔雀、黑熊。(圈出来)请同桌两个同学讨论设计一条游览路线,看看该怎样走,要求:边走边说清楚往哪个方向走,并用水彩笔标出路线)
3、汇报设计结果(2人)
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带领全班同学去游览(同桌2人合作,1人用教鞭指路线,边指边说,1人用磁铁走路线)
老师知道,大家想看的动物各有不同,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我们刚才的方法继续在这个平面图上找找自己想看的动物,并设计出最佳游览路线。
4、小结:有了平面图,今后到陌生的地方,就可以借助当地的地图来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学习,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完成了本课的学习重点。】
(六)、画画学校的平面图【设计本环节完成学习目标<3>】
1、同学们学会了看平面图,现在我们来试着画一画我们学校的平面图。画平面图前我们先认准方向,画方向标。↑ 大家一定要记住,在平面图上我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别方向。接着,我们站在一个固定点——学校大门这里,(课件出示)老师用 这个图例来表示大门,写出图例,大门在学校的北边,画出大门。学校的教学楼在大门的西面,老师用( )这个图例来表示。(课件相机出示实物图)(出示课件)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操场、餐厅各在学校的什么位置,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自己设计图例,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画一画。(学生练习画平面图。并指名画得好的小组展示。)
(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会有进步,课堂的总结可以画龙点睛,为此在课堂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板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严格为教学目的服务。板书必须要简明扼要,用最精炼的文字、图示来表现,体现本课的主要内容,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学看平面图
认清方向标
看清图例
说课稿 篇9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的是苏教版第四册《木兰从军》第二课时的教学情况,现在我以《信息技术,让低年级语文课堂“活”起来》为题向大家做个汇报。
一、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为学生架设通向文本深处的快速通道。
《木兰从军》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改写而成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尚不完善,对历史故事发生背景了解甚少,缺少对文本进行想象的素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以扎实语文基本功为前提,找准信息技术与文本教学的最佳整合点,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料,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从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略)并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略)。
二、准确诊断、有效实施——以信息技术作为深入文本的有力支点。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①字词复习;②抓住关键词语“理应”,理解词义,设置核心问题:“木兰应不应该去从军?”激发阅读兴趣;③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感悟木兰是一位热爱祖国、尊老爱幼、英勇善战的女英雄;④拓展延伸。
下面,我重点说说几个整合点。
1、创设情境——“活”化经验表象,走进文本世界。
(整合点诊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被迫”还是“自愿”?木兰是一名看似柔弱的女子,却身陷“国之忧”、“家之忧”的双重矛盾之中。父病弟小,“家之忧”自然不难体会;但要理解万分紧急的“国之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如若单纯地由老师说教讲解,形式枯燥,也不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整合策略):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提供了丰富可感的视频资料,配以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课文朗读,木兰甘愿女扮男装、为国为民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烙下了一道有形的印痕。
类似的环节还有:借助古文,播放可视、可听的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木兰在军旅途中经历的千难万险。
(实施要点):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我适时示范、讲解与补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在读中感悟文本语言的精妙,吮吸文本中的人文素养。
(效果检视):事实证明,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有所观、有所思、有所感,不知不觉走入文本深处,感受到主人公的可敬可爱,自然也读得好、悟得准、说得棒。
2、增强交互——“活”化主体意识,提高语言素养。
(整合点诊断):“木兰从军前说服家人”这一环节既是深度感知人物形象的过程,又是进行言语交际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灵感迸发呢?
(整合策略):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选择功能,让学生自由选择说话对象,进行角色扮演。父亲、母亲、弟弟的语言是课件中预设的,既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范例,又避免了对话时的重复和雷同。交流对象明确,言语内容要求明晰,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操作要点):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支持,创设了多种言语对话的情境。我及时对学生的表达情况作出了恰当的评价与完善,这样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意义建构——“活”化记忆储存,建构英雄形象。
(整合点诊断):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豫剧名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并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如何解决拓展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这对突出的矛盾呢?
(整合策略):我再次寻求信息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它快速便捷、选择自主、信息丰富的功用。此时学生头脑里已深深印记下 “女英雄”花木兰的伟大形象,这时启迪他们说说头脑中已知的女英雄,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点击最想了解的女英雄,丰富对英雄人物的记忆储备,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效果检视):这一环节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价值意义的构建,学生兴味盎然,学习英雄精神的决心油然而生,目标达成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三、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手段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合在文本解读、言语训练与意义建构之中之中,“活”化了语文课堂教学,达成了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的统一。
四、实施剪影。
敬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